《光学工程基础》清华大学(33)- 物理光学(偏振光的变换和测定)

Published: by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

1. 偏振光的变换

1.1 偏振光的获得

自然光或者偏振光,通过偏振器件或者相位延迟器,得到另一种偏振光,这就是我们说的偏振态的变换,也就是偏振光的变换。

1)线偏振光的获得(一):反射产生偏振光。

入射角为布儒斯特角,即 $\theta_B=\tan^{-1}(\frac{n_2}{n_1})$,反射光为线偏振光,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。

在这个角度入射的时候,反射光中只有S波,透射光中有S波和P波,但是是P波占主要成分,而这个S波(反射光)是一种全偏振的,只有一个振动方向。故而反射光为线偏振光。

1)线偏振光的获得(二):由二向色性产生线偏振光。

【二向色性】一些各向异性的晶体,对不同振动方向的偏振光,吸收不同。

1)线偏振光的获得(三):利用晶体的双折射特性产生线偏振光。这是一种精度比较高的分光方法,它的消光比分出来的纯度(振动方向的光的纯度)是比较高的。

2)椭圆偏振光的获得(一):利用全反射。当光从光疏介质入射到光密介质中,在界面上,如果 $\theta>\theta_c$,大于全反射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反射。发生全反射时,全反射的光束,两个振动方向,它有一定的相位差(尽管在入射的时候同步,但是在反射的时候,有一定的相位差)。所以一般情况下,反射的光是椭圆偏振观光。

2)椭圆偏振光的获得(二):利用金属表面反射。不管入射角多大,反射的光S波和P波的相位差总是不一样的。所以它们总是有一个相位差。

2)椭圆偏振光的获得(三):利用相位延迟器。这是最常用的方法。利用起偏器和1/4波片,自然光经过起偏器(线偏振器)之后,变成线偏振光;线偏振光经过1/4波片,如果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跟1/4波片的轴的夹角不是45°或者0或者$\pi/2$时,出射光就是椭圆偏振光。

1.2 偏振光的检验

偏振光的种类:

  1. 线偏振光
  2. 自然光
  3. 圆偏振光
  4. 椭圆偏振光
  5. 部分线偏光
  6. 部分椭圆偏振光
  7. 自然光+圆偏光

【偏振光的检验】首先利用偏振器(实际上就是一个线偏振片)把被检测的光波分成一下三组:

  • 第一组:偏振器旋转过程中,出射光的光强变化有消光,我们就说他入射的光是纯的线偏振光。(根据马吕斯定律可以判断)
  • 第二组:线偏振器在旋转时,出射光的光强不发生变化,这一组里头包括三种光:1)纯的自然光,2)纯的圆偏振光,3)自然光+圆偏振光。
  • 第三组:线偏振器在旋转时,后面的光强有变化,但是没有消光的位置出现,此时应该包括三种光:1)椭圆偏振光,2)部分线偏振光(自然光+线偏振光),3)部分椭圆偏振光(自然光+椭圆偏振光)。

第二组中的细分方法:

第三组中的细分方法:

我们加入1/4波片,使得快轴与光强最大值位置一致。

2. 偏振光的测定

线偏振光的测定:是否线偏振光、方位如何。

【马吕斯定律】消光时与其垂直的方位即被测线偏光方位。

马吕斯定律检验起来相对来说精确度不是很高,因为根据马吕斯定律,它是 $\cos^2\theta$,而其在零附近有比较大的范围,不太好区分是否为零,所以我们引入半影法

经过1/2波片之后,线偏振光的方向,相对于波片的快轴有一个对称的变化,所以它就由 $P_1$的位置变到了 $P_2$的位置(相对于快轴有一个镜像的翻转)。没有通过 1/2波片的偏振光还是原来的方位,$P_1$的方向,而通过1/2波片的线偏振光变到了 $P_2$的方向,$P_1,P_2$在 $A$轴上的投影(在检偏器上的投影)为 $I_1,I_2$。

2.1 椭圆偏振光的测定

一个椭圆偏振光,可以在主轴坐标系下表示,也可以在任意的坐标轴下表示。

主轴坐标系下:

  • 椭圆长轴方位 $\Psi$
  • 椭圆长短轴之比 $\tg\epsilon=A_2/A_1$(椭圆度

直角坐标系下:

  • 椭圆偏振光两分量振幅比 $\tg\beta=a_2/a_1$
  • 椭圆偏振光两分量相位差 $\delta$

2.2 偏振椭圆参量间关系

1)偏振椭圆的表示

\[\begin{aligned} \overrightarrow{E}&=E_x\overrightarrow{x}_0+E_y\overrightarrow{y}_0\\ &=\overrightarrow{x_0}a_1\cos(\alpha_1+\omega t)+\overrightarrow{y_0}a_2\cos(\alpha_2+\omega t) \end{aligned}\]

直角系中:由 $a_1,a_2,\delta=\alpha_2-\alpha_1$决定。

\[\begin{cases} I=<E_x^2>+<E_y^2>=a_1^2+a_2^2\\\tg\beta=\frac{a_2}{a_1},~~0\le\beta\le\frac{\pi}{2}\\\delta=\alpha_2-\alpha_1,~(\delta>0右旋,\delta<0左旋) \end{cases}\]

主轴坐标系中(椭圆的长、短轴为主轴)

\[\begin{aligned} \overrightarrow{E}&=E_x\overrightarrow{x_0'}+E_y\overrightarrow{y_0'}\\&=\overrightarrow{x_0'}A_1\cos(\alpha+\omega t)+\overrightarrow{y_0'}A_2\cos(\alpha+\omega t\pm\frac{\pi}{2}) \end{aligned}\\ \begin{cases} I=<E_x'^2>+<E_y'^2>=A_1^2+A_2^2\\\tg\epsilon=\pm\frac{A_2}{A_1},~~\vert\epsilon\vert\le\frac{\pi}{4}\\\Psi长轴与x轴夹角:\epsilon>0右旋,\epsilon<0左旋 \end{cases}\]

2)参量之间的关系

利用坐标系之间的关系:主轴系($x',y'$)相对于任意坐标系($x,y$)有一个$\Psi$的坐标旋转。

\[\begin{cases} E_{x'}=E_x\cos\Psi+E_y\sin\Psi\\E_{y'}=E_x\sin\Psi+E_y\cos\Psi \end{cases}\] \[\begin{cases} A_1^2+A_2^2=a_1^2+a_2^2\\\tg2\Psi=\tg2\beta\cos\delta=\frac{2a_1a_2}{a_1^2-a_2^2}\cos\delta\\\sin2\epsilon=\sin2\beta\sin\delta \end{cases}\\~\\ \Psi,A_1,A_2,(\epsilon,\Psi)\Leftrightarrow\delta,a_1,a_2,(\delta,\beta)\]

$\delta$ 的象限或 $\frac{A_2}{A_1}$ 的符号决定旋向,$(\epsilon,\Psi)$ (即椭圆度和长轴相对于任意坐标系x轴的夹角)在实验上是可以测定的。